学习支持平台首页
>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
/
Chinese culture
【中国范儿】112 故宫消防志:明清时期故宫如何防火
公元1420年,故宫——紫禁城在北京建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质结构宫殿群,它对防火的要求极高。故宫的屋脊设置了一个引雷装置——“鸱吻(又名鸱尾)”,另修有内金水河、外金水河两条水系,它们兼具宫内排水和保障消防用水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消防设置变的更加严谨,正是有防火意识,才可以更好欣赏故宫之美。
【中国范儿】111 中国藤编:编织一个家
【中国范儿】110 明式苏作家具:一把椅子看匠人智慧
2006年,“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两岸艺术家雕刻的红木版《富春山居图》展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范儿】108 胡同: 北京令人难忘的一个城市符号
【中国范儿】107 国子监:古代中国的中央“大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它在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和传承文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俗地讲,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和教育部。国子监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古代学校建制为“庙学一体”、“左庙右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左边是孔庙,右边是国子监。北京的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中国范儿】106牌楼:穿越千年的传统建筑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牌楼,又名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千百年来,牌楼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大地,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多地,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识。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唐朝时期,长安城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每个“坊”入口立有标识,叫做牌坊。
【中国范儿】105 北京中轴线:一条线,一座城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贯穿紫禁城南北,全长近8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庄严肃穆,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这是中国古代建都城的核心思想。这里的“国”指国都,“中”代表中心。中轴线这条古老的北京符号,将更加焕发出它生机勃勃的魅力。
【中国范儿】104 重阳节:感悟中华文化 传承敬老美德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中国人自古以来奉行的是:“百善孝为先”,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范儿】103 月饼:中国人亲情的纽带
每年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一天,中国人会赏明月、吃月饼、看花灯。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中的特色饮食,可谓是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所以,月饼成为了中秋节的典型符号。
【中国范儿】102 七夕:“爱情节”的乞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乞巧”的存在,使得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手工技艺得以传承,更传递出了现代人们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向往。
【中国范儿】101 端午节:绵延千年的诗意与情怀
当春天的气息一扫而空,在盛夏的开端,中国人迎来了一个延续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它流传下来的故事,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
【中国范儿】100 泼水节:傣族的文化魅力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傣族的“新年”。由于傣族有着自己的纪年法,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首页
上页
1
...
4
5
6
7
8
...
16
下页
尾页